AI 时代你更该背熟:矽谷创业之父 Paul Graham 给创业者的 13 条箴言

robot
摘要生成中

魏两位创业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当下环境,逐条剖析了 YC 创办人 Paul Graham 广为人知的 13 条创业原则,专注于为 AI 时代的创业者提供借鉴。本文源自 Paul Graham 的《Startups in 13 Sentences》所着文章,由深潮TechFlow 整理、编译及撰稿。 (前情提要:当浏览器成为 AI 的下一个战场,谁会被淘汰? ) (背景补充:川普抛100%半导体关税重拳,台积电投资2千亿美元「躲过一劫」开盘拉涨5% ) YC 创办人 Paul Graham 的《Startups in 13 Sentences》广为人知,基本是创业必读的文章了。 「新创公司的成败,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办人团队。」 「在推出产品后,才算真正开始投入工作。推出产品能让你明白应该做什么。在这之前,都是在浪费时间。」 「理解用户,才是核心。创业的本质是『创造价值』:你最能掌控的价值维度,是产品对用户生活的改善程度。其中最难的是知道该为用户做什么。一旦明确了方向,把产品做出来只是单纯的努力问题,而大多数优秀的开发者都能做到。」 虽然发表在 2009 年,但在当下,其核心观点依旧不过时,是 Founder 们可以每年拿出来重读的一篇。 两位创业者 Chris Saad、Yaniv Bernstein 透过对谈的形式,结合创业经验和当下的创业环境,逐条剖析了 Paul Graham 的 13 条创业原则。 「成功的 Startup,本质上其实是一场反直觉的探索。」 01 选对共同创办人,早期投资就是投创办人 Yaniv:Paul Graham 在文中写道:「共同创办人对新创公司的重要性,堪比地段对房地产的影响,房子的任何属性都能改,唯独位置改不了;新创公司的想法能轻易调整,但更换共同创办人却难如登天。而新创公司的成败,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办人团队。」 在澳洲,确实能「移动房子」,用卡车把整栋房子运走,但过程真的很狼狈,谁也不想走到这一步。我们来聊聊这条原则的含义吧。 Chris:我刚和一位投资人聊过这个话题。我认为,早期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创办人。如果你要创业,第一个、也是最重要的决定,就是选择谁来做你的共同创办人。 电影圈有句话:「导演工作的一半是选角」,创业也一样,管理新创公司的核心,就是选对团队成员。「人是最重要的资产」这话虽老套,但千真万确,在创业领域更是如此:创业的影响力被放大,过程又充满挑战,无论是情感上的压力、战术上的难题、战略上的抉择,你都需要真正优秀的伙伴:目标一致、韧性强、专注且投入。创业初期(甚至后期)的成败,往往取决于你身边的「战友」是谁。 Yaniv:太对了。有个共识是「投资人投的是创办团队」,对创办人而言,对应的「投资」就是找到合适的共同创办人。但我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,创办人不是孤立的个体,不能说「创办人 A 很优秀,创办人 B 也很优秀,所以这是个好团队」。 团队是一个「非线性系统」:一个好的团队,价值远大于成员个体的总和,差团队则相反。所以在选择共同创办人时,要考虑「相对适配性」,技能是否匹配互补?核心目标是否一致?能否共享那些无法分割的资源,比如决策权、收益?更重要的是,你们的关系能否长久?遇到压力时能否同心协力? 创业总有不顺的时候,当局面变得艰难时,共同创办人会与你并肩作战吗?你们的关系能扛过去吗?还是会彻底破裂?数据也能证明:创办人散伙是创业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。接触过创业圈就会知道,这种散伙太普遍了,多数新创公司都会在中途失去一位创办人。 如果能组建一个有韧性、凝聚力强、技能互补的团队,每个人单独看都很出色,组队后更厉害,那你就占据了绝对优势。对我来说,这就是「选对共同创办人」的真正含义。 Chris:我觉得多数创业失败,归根究底都是创办人的问题。 Paul 说「想法好改,换创办人难」,这话太对了。 02 快速启动,发布产品前都是在浪费时间 Yaniv:Paul Graham 写道:「快速启动的核心,不是为了尽早把产品推向市场,而是『推出产品后,才算真正开始投入工作』。推出产品能让你明白『本该做什么』,在这之前,你都是在浪费时间。所以,无论推出的产品是什么,核心价值都在于让你能接触用户。」 Chris:我们之前聊过很多次「最小可行性产品 (MVP)」、「最小可行性迭代」,核心就是「发布-学习-迭代」。有句名言:「所有人都能按计划行事,直到挨第一拳(遇到现实冲击)。」我也常说:「在产品接触到真实用户之前,一切努力都只是纸上谈兵。」 Paul 想表达的是:快速启动不只是为了早创造价值、抢先发优势,更重要的是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,有人在乎吗?它能创造真实价值吗?如果不能,为什么?该怎么调整?学到了什么?产品推出得越快、迭代得越快,成长就越快。 Yaniv:Chris,我现在在筹「种子前轮募资」,录制 Podcast 前还在和投资人进行一些艰难的对话。他们总问「我还是搞不清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」「你得把路线图给我看看」。这根本不合理,因为早期募资时,实话就是「我也不确定最终产品会是什么」,我需要先做个版本发布,看市场反应,再持续迭代。 投资人该问的是:「你如何快速推向市场?如何快速迭代?」好在已经有几位优秀的投资人加入了我们的「Violet 计划」,他们就只问一个问题:「你打算如何快速推向市场?」 这些投资人懂矽谷式创业的逻辑, Paul 也总能把这一点说透,他作为「矽谷创业教父」不是没道理的。矽谷的核心原则是:放下「虚假的精准感」和「掌控欲」,别觉得「只要想透彻、做足调研、在 Excel 里建够模型,就能掌控一切」。 你得「向现实低头」:大海比你强,你要顺势而为。跳进水里,看水流带你去哪里,而不是假装自己能掌控一切。这其中真的有很深的道理。 Chris:很多人来自学术圈、代理商(习惯「一次性交付大成果」),或是「瀑布式开发」的大企业(要求「一次做对」,否则可能被开除),还有些人刚走出校园(写论文只有一次提交机会,必须完美)。他们习惯了「一劳永逸」,但创业需要「发布-学习-...

TRUMP-2.28%
查看原文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暂无评论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